文/游原一
當藝術成為描述自身的方法時,藝術品所表述的內容便會轉化構成藝術家的意識,而該意識蘊藏著藝術家如何看待現在的自己以及自身與過去的關聯,更且,該藝術所產生的文化,亦同時辨識與觀察使其產生的文化機制。當代藝術創作語言的晦澀與冷質,有時猶如亂河紊流一般難以描繪,而這樣步調不一,各為其主的藝術信仰,更隱喻當代藝術發展係以一種開放、不確定的方式在操演運作,換言之,當代藝術未來發展的複雜性,亦界定本次展覽的特殊性,將藝術的複雜性,視為一種既定的現實去面對,這是很詭譎之述。複雜性意味著各領域交流互動的流變、豐富、衝突與混沌等諸多狀態,而當代藝術家為能表現出這些龐雜的個體經驗,其創作經常係結合不同領域、觀點及術語來描繪我們所在的世界。
《再續》一展所示之的便是這些擁有建構作品詮釋權的藝術家,他們係如何看待其所生存的世界。雖然《再續》表面看似充滿著分岐性,但這些作品的主題路徑,卻在無意間集結形成一種經驗交流與精神對話的場域,這係值得注意。對於這些離鄉背井,散居台灣及海外各地生活的宜蘭藝術家而言,無論他們的作品係如何展現其強調台灣歷史發展的必然性,或是關切繪畫表現的可能性,抑或是緬懷環境變動的記憶性等等議題。筆者以為離散(diaspora)的想像經驗總是隱隱然的貫穿於這次展覽。所謂離散是一種擺盪在過往記憶與未來期許之間的想像,不斷徘迴尋覓在家國與居留地的認同感。當他鄉變故鄉,而故鄉成為他鄉時,這種因離散經驗所造成個體在心裡或情感上所留下的痕跡,它其實是很隱性但卻係深刻的。對於旅居異地的宜蘭藝術家來說,這種離散經驗係彼此之間的感觸與默契,且兼具能會心一笑的共性與獨自憑欄的殊性。也就是說,從藝術家關注自身創作的眼神開始,到深切思考環境生活對於個人創作思辨的意識投射,這整個過程,「離散」其實未曾間斷。
縱然本展所涉及的藝術表現與文化議題十分多元,且多數作品的藝術形式未必與宜蘭的形象有所連結,但不可否認的是,吾人確實可以藉由這些藝術家們的回饋機制,從中得到許多關於離散想像的多樣貌。無論是科技影像類型的李文政(前衛台風)、黃贊倫(仿生再造)、趙品函(檔案辯證);或以雕塑立體見長的黃湘智(童年記憶)、盧嬿宇(內在心象);或是東方韻味媒材的駱志豪(生活記憶)、林佳玫(自我探尋);以及西方現代媒材的陳廷睿(風景記憶)、陳奎延(人際疏離)、陳衍儒(符號山水)、游依珊(繪畫氛圍)、黃士綸(自我創傷)、黃羿欽(自身情感)、蔡名捷(夢境私語)、王雯(針織解構)。十五能手,各展其學,無論是平面/立體、傳統/前衛、東方/西方、寫實/抽象等取材套路,這些都是因為不同因素而曾旅居各地的宜蘭青年藝術家,紛以自身主體的記憶狀態,來回應周遭客體世界的心得。這十五位藝術家所展現的離散心緒,除係十五種的記憶陳跡外,更係十五種的人生旅程。
本文以離散記憶作為主題性的描述,表面彷彿趨近歸納本次展覽核心,但其目的則較偏近於揭示詮釋創作經驗的可能性,並嘗試提供觀者一種有別於過往觀展經驗的閱讀策略。筆者以為本展除預期提供觀者在作品視覺的美感經驗外,對於是否能添補關於宜蘭地區與台灣主體性二者之間的離散情境與文化生產的討論,更係值得觀察。其實,離散經驗的追尋係一種個體基於生命的反思與回饋的歷程,從自我意識出發,透過外部世界不斷的衝撞,以此來認識自我並且實現。家園與居留地絕對不是斷裂的,也不是理所當然的對立,而係以一種錯綜複雜的有機體交纏於藝術家的個人生命史,繼而,藝術家再以創作為媒介將這種深沉的存在感提煉出來。
宜蘭青年藝術家以《再續》作為開啟彼此自我生命對話體驗的平台,經由作品陳述過往離散的軌跡,呈現出階段性的反芻思維,這係值當褒讚。但是,世界在轉動、觀點在流動,多孔性的世界觀改變過往我輩觀看事物的單一性,創作主題常因時代和地域,或種種因素而改變面貌,並得以延續發展且能幻化成出新的描述方式,言下之意,在未來,作品與論述都是可被挑戰的。或許,以離散作為本展陳述的探訪曲徑有其武斷之嫌,但筆者書寫的目的並不在於取得詮釋本次展覽的發言權,或是定義《再續》的價值,而僅僅只是描述一種既有的現象,且這種描述永遠是不完整的,就如同輪廓線一般,除暗示一個尋找整體自我歸屬的場域,亦標示著過往與未來的下筆之處。(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