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游原一
班剝墨漬的畫面效果,鮮明卻渾屯的色調,淘氣般地點綴著些許的卡通人物…,這似乎是第一眼看到張騰遠《有爆炸的風景》的作品印象,既非聳動,亦非駭人,一種輕柔的調性,就現今當代藝術的味覺而言,口味似乎清淡了些,但或許就是這種淡泊的好滋味,使得該系列作品獲得2008年高雄獎-複合媒材類的殊榮,對於新生代藝術家-張騰遠而言,透過《有爆炸的風景》系列作品,欲給予觀者一種想像、開放的觀看方式,但對於觀者而言是否能輕易地接收其「騰遠式」的感覺,實為本文關心之處。
《有爆炸的風景》,該作品可分成《有爆炸的風景-H地》、《有爆炸的風景-T地》以及《爆炸之後》三個子系列,作品淡淡地述說自身的感覺,藉由安排人物、場景以及劇情,來呈現屬於個人隱逸、想像般的空間,系列作品中均有屬於自己的故事,但故事是隨著藝術家自身感覺與心情遊走,無論是爆炸型態或是物件選擇,都是一種感覺,而這種感覺卻是很輕質、多變,有可能是下一個系列的伏筆、或是一個系列的轉換,亦是一種心情起伏的捕捉。
張騰遠旨在補捉某種個人心情,諸如天空有東西爆炸,但它沒有開始也沒有結尾,就突然發現它有東西爆炸了,這就是張騰遠所關注的狀態,捕捉一種中間感覺,沒有所謂開始與結束,等發覺時,它已經發生了,以風景畫的角度出發,但卻不以說故事為目的,單純記錄內心的狀態與感覺,作品營造出一種空間,而這樣的空間卻是種感覺的凝聚瞬間,其曾表示「我對於這種莫名的空間或奇怪的空間,奇異的空間感到有興趣,就是它沒有太強烈的深度」。
對於爆炸型態的見解,張騰遠有別於一般人對於爆炸的認知,是種張力、爆力、力度的體現,張騰遠對於爆炸有不同的看法,其認為爆炸除展現爆炸力度、張力的極限值之外,如何展現爆炸在行進的過程中所造成的凝聚之感,如何調整爆炸的型態來捕捉這過程是其所關注的,簡而言之,張騰遠旨在「捕捉一種行進中瞬間的感覺」。就筆者從《有爆炸的風景》系列作品的畫面來看,其在手法上運用大量重疊與類似的技巧,來製造出爆炸型態的效果與動感,建構出一種瞬間凝止的動態感,輔以東方的元素,如山水、花鳥…等物件,並運用新生代的語言-公仔人物,經營出其所認為的輕質之感,捕捉所謂中間狀態,如同說故事一般,但只訴說故事中的某一小段,開始與結尾不是一個重點,而關注故事中的瞬間心情與感受,以呈現的畫面效果而言,可見張騰遠成功地建立出所欲捕捉的瞬間感受,該系列作品展現一種無目的性的目的性,對於觀者而言,就如同一杯溫開水,過熱了,會燙舌;太冷了,又傷身,只有溫度剛好,感官機能的排斥感才會消失,像張騰遠的作品所展現的中間力度一般,好似一種調配好的中間基底,或說是一種介質,不是那麼激進猛烈,也非柔弱不堪,就是這麼曖昧,雖然不強眼,但確實存在。
然而每個人對於溫度的感受不一,當然對於感覺也不一樣,這樣「中間基底」的感覺,正如一杯無任何添加物自然甘甜回味的好茶,隨著飲者的喜好,增加糖分多寡,去冰與否、溫度高低之後,這杯好茶,還是原本那杯好茶嗎?就筆者觀看《有爆炸的風景系列-T地》系列作品之一,由於受到畫面東方元素的氛圍影響,而將其爆炸型態,視為美麗盛開的牡丹花,而鳥兒停留在盛開的花叢之中稍作歇息,筆者曾將其視為當代花鳥畫的新型態,豈知,再細看其作品名稱時,不僅莞爾一笑,才知誤會一場。張騰遠對此曾表示選擇東方的元素題材,僅是一種個人感覺的寄托,藉以表現自己所欲捕捉的感覺,但就觀者而言,要感受到張騰遠所要傳遞的中間、輕質的感覺似乎是較為不易,畢竟畫面所呈現的東方元素是那樣地明確,而令人不得不聯想成藝術家試圖營造出東方情趣的作品,亦如畫面中的卡通人物,也呈現這樣的疑惑,雖然張騰遠亦認為卡通人物的安排,也是個人單純的喜好選擇,但卻讓人聯想在當代藝術中頗為盛行的卡漫表現手法,無論從東方情調或卡漫趣味,觀者似乎難藉由張騰遠所預設的觀看方式,進而接收張騰遠所欲表達的「捕捉一種行進中瞬間的感覺」,觀者與藝術家之間的期望似乎存有一段距離,換句話說,作品中的創作物件(元素)其所產生的效果,似乎大於藝術家所要呈現的目的與議題,在選擇創作物件與藝術家的創作理念之間,是否應進一步的思考二者孰輕、孰重的問題,以及其所運用的元素所帶來影響,畢竟張騰遠旨在表現所謂中間地帶的感覺,而非一種東方情趣或卡漫的展現。
再者,張騰遠曾表示,「該系列作品正如一種領域,觀者站在我的作品前,它可以接受到這個領域的訊息,這因人而異,每個人接受的程度會不一,但基本上就在我設定的範圍之內。」就此看來,張騰遠對於觀者的觀看方式給予相當多的彈性,但這樣彈性的設定範圍與界線,似乎只有本人才能掌握,而究竟這樣一種彈性的設定範圍,是一種範圍嗎?或是正如他所要表達的,就是一種中間地帶,沒有開始與結束,如何將作品定位、範圍與界線是觀者的想像問題,但假若要界定某種中間的意涵,不正如要先設定起始終點的範圍,不然何為中間?且回歸《有爆炸的風景》系列作品而言,藝術品是表達藝術家個人情感的依據媒介,無論是表達社會、性別、環境…等等各種題材,人類的情感產生絕非單純地無中生有,應會受到某些事物、環境…等所影響,藝術家將所受到的影響內化之後透過藝術品表現出來,而以此點來思考張騰遠的作品,張騰遠僅將作品單純的解釋成一種個人情感的展現、一種故事性的描述,這之中或許可以再進一步來探討其影響淵源,而這種「中間的感覺風格」,似乎也可窺探出張騰遠對於感覺的捕捉仍處於一種摸索的狀態,畢竟所謂「中間的感覺風格」與「藝術家個人風格」之間仍存有一定距離,而二者之間的差距亦是考驗藝術家本身的思維能力,如何呈現更為精練的「騰遠」式的語言,似乎是未來發展所將面臨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