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游原一
太早就有故事的人,背負的命運多半是坎坷的,羅展鵬就是一個太早有故事的人。
「絕美之櫻樹下的屍體」,這是羅展鵬的人生觀,亦是他的創作態度,特殊的成長經驗,養成羅展鵬對於人性有著很深層的觀察。羅展鵬關切自身文化如何能夠在藝術上有更深刻的詮釋,他關注台灣文化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如何能夠建立自己的文化品牌,因此他選擇以自身周遭同年齡層的朋友們為刻畫對象,記錄「草莓族」在台灣的政治、文化、教育…等特殊的氛圍中,交織而成的生存面貌。
羅展鵬不斷地思考,如何在影像與繪畫之間,尋求一種中介的地段,介於手工與數位,探討繪畫再現的可能性,換言之,是一種具象繪畫再現的思考,藉助電腦影像創作再詮釋的過程,輔以藝術家專屬的溫潤手感,不帶任何批判、攻訐,僅呈現切身的文化現象,打造獨一無二的草莓族,如2007《草莓族青春日誌》、2008《草莓族細胞分裂》以及2009《草莓族百鬼夜行》、《草莓族大亂鬥》,作品均浮現一種草莓族特徵的體現,在擺拍中所表現的光鮮亮麗、甜中帶酸的生澀感。在這種追求表象中的完美特性,也因使得觀者多半震攝作品畫面的華麗與精準的技法,在觀看草莓族的外觀時,常不由自主的貼近作品畫面,好似要從中嗅其草莓香。羅展鵬以千錘百鍊的技藝,再現草莓族的文化樣貌,如服裝、飾品…等,而在其驚人的炫技效果下,也讓羅展鵬成為一種表象工匠技藝的極至代表。
技藝的極至代表是種榮耀,但卻因此換來斲喪作品表現的可能性,讓其所關心的草莓族文化陷於一種假象,在此表象的束縛下,使得作品中的草莓族缺乏更深層的人格特質和內心的情感表達,應思考如何在搔首弄姿之際,在那迴轉的片刻中,探照心底的亮光,敞開歌喉傳唱著自己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