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2日 星期日

致青春,寫給「逆流膠囊」的一封信

/游原一

聖傑、昌豈、禎佑、晉瑜及周婷,創作愉快嗎?這個問題應該很難回答吧!

望著你們的作品,讀著你們的憂愁,那不知未來流向何處的徬徨感,讓我開始反思,身為藝術學生的你們所將面臨的課題是什麼?在「人類情感內容」與「藝術家的社會不適應症」的訴求中,逆流膠囊包覆著你們各自的見解,雖然展覽略顯青澀,但仍不失誠懇,而不拘小節的創作論述,更顯得你們正年輕。整體而言,多數作品仍屬階段性的試驗之作,但就某種意義來說,對於願意嘗試發掘及尋找個人觀點的你們,此立意仍值得嘉許。關於創作,你們各自有各自的困難,也有屬於你們這九○世代的共同困惑。對於你們的作品,我有點想法。不過,既然是寫給任性妄為的你們,那不按常理的書寫方式,似乎也才能襯映出你們的性情。

聖傑:
你運用『絲襪/身體』連結人性負面情緒的病態面,企圖揭示事物本質的弔詭,這是不錯的選擇。然,畫面潛在的風格總是指涉著其他圖像的原創作者,若要讓作品成為自己的東西,顛覆圖像涵義是不錯的手段,否則圖像的原始意義始終會凌駕於你的創作意圖。

周婷:
妳透過『自畫像/肖像畫』」表達人類所承擔的創傷樣貌。妳畫的創傷,我感同身受。但這類作品的成功與否往往取決於肖像是否具有趣味及吸引力,特別當肖像在藝術史上已有其輝煌的歷史包袱時。還有,別忘記法蘭西斯·培根的存在。

從『絲襪傑』配上『黑青婷』的例證。吾人可知,藝術是一個持續不斷被耕耘的領域,而如何跨越我們已知和探查表現我們未知的領域,便是藝術創作的任務。因此,吸收過往的經典作品是為能幫助我們走得更遠,但不要試圖重複他們的發現,不要透過他們的眼睛來建立自己的藝術語彙。

晉瑜:
妳選擇『無感/環境』的方式表述當代文明所造成的人際疏離狀態,以擠壓的人臉形象來呈現妳的創作計畫,用色與構圖都能貼近妳的訴求。可是,運用過於既定的形象,作品容易老套,而太接近某種藝術風格的表現會使作品顯得普通。

我們常以為透過多樣圖像的運用就能引申出作品的複雜性,不過『汗斑瑜』的示範,卻顯示多樣圖像的拼裝不等於複雜性的描述。因此,我們應該審視自己的作品,確保作品中的元素都能增進創作整體的描述目標,而無助於目標的部分,請將它刪除,創作不是雞肋,該丟就丟吧!

昌豈:
你以『視點/植物』的方式貫穿其自身以為的世界純粹表徵的無意義,這挺藝術家的風範,意思就是叫我們自己看。但,無意義的「意義」會使你的作品陷入矛盾。意即,當事件或物件存在於社會空間時,其承載的歷史意義就會影響你的作品內容,它會賦予事件或物件其特定的意思,這是無可避免的「意義」,尤其是你的《在看哪裡》。

『孤獨蔡』的症狀,似乎係多數創作人的難題。學習論述自己的作品,對於創作者而言,可幫助自身釐清自己在進行什麼創作。觀點精煉成語言,那些過於脆弱的創作環節便會具體的浮現在你的描述中,況且適當的論述對於觀者而言亦是有利,觀者有時候是需要引導,他們也想知道眼睛該看哪裡。

禎佑:
你借助『第三性/水』的組合,說明性別常態標籤與自我認同的衝擊現象,你筆下的「美人」,真美。然則,裸體的形象易使人陷入既定框架,須記得創作意圖與視覺表現是一體的,尤其是當你沒機會在現場解釋作品,告訴觀者,「美人」曾經是個男人。

意義並不會單方面存在,作品是為了要搭建起你與他人相互理解的橋樑,『變性佑』的例子告訴我們,人類視覺是有惰性,意義是從溝通與交流中產生,面對極殊的作品意義時,務必把作品的內容擺在首位。最後,請記得藝術是一種描述行為,它所闡述的內容必然會反映出每個時代當下的傾向。無論是『絲襪傑』、『黑青婷』、『汗斑瑜』、『孤獨蔡』還是『變性佑』,你們的作品都會成為屬於你們這個世代的圖像證據,無論好壞,我們都要學習接受它。學習藝術的經驗讓你們比別人更懂得觀察,包容開放的觀點也有助於未來新知識的想像,請帶著這些經驗迎向未知的人生。未來,恐有各種考驗迫使你們離開藝術這條路,但請不要遺忘,在這條路上我們曾相逢過。

藝術,難的從來不是差異,而是如何精益求精。與之共勉,畢業快樂。







[1] 「逆流膠囊」為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第49屆「彩虹小馬夏令營」畢業展中的分組展覽,由周聖傑、蔡昌豈、洪禎佑、許晉瑜及周婷五人聯展。展期:2015.04.06-04.29。地點:台北-水谷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