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9日 星期日

踽踽獨行,孤獨原來不寂寞—記「象徵與指涉—王攀元繪畫的『苦澀美感』」

/游原一

望著王攀元的畫,我們才知道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今年五月十七日,宜蘭美術館正式開館,特以「象徵與指涉王攀元繪畫的『苦澀美感』」,作為美術館正式營運的開幕首展,並邀請國內知名學者王哲雄教授策畫本展。本展開展前便獲得許多藝文雅士的關注,開展後更是吸引諸多觀展人潮,之中,展覽更以王攀元的封筆之作《英雄淚》,吸引多數觀賞人士的眼光。對於王攀元藝術表現有深入研究的王哲雄表示,瞭解王攀元的身世背景對於解讀其作品是有助益的。王攀元從豪門少爺到生活困難,從上海學院到宜蘭教師的身分轉移,有緣無份的愛情故事,多舛的人事命途,都反映在他的繪畫作品。策展人說明雖然王攀元的人生是孤寂苦澀,但他卻能透過如夢如詩的繪畫語言,將其自身人生的苦澀感提升到另一個超然境界,這是重要的。本展展出王攀元近五十年來的創作精選,相對於以時間脈絡鋪陳的展覽設計,該展以王攀元繪畫的「苦澀美感」命題出發,並以「我與動物」、「我與自然」及「我與人」等子題展示,讓觀者能從這些作品中感受,藝術家在其悠揚漫長的生命裡,所經歷的時間和意識流動過後的痕跡。策展人指出王攀元經常使用奔馳的狗、落單的飛鳥、孤單的老人、海中的孤帆等繪畫元素,來象徵指涉其孤獨身世,吐露他對於人間冷暖的體驗。

差距,是疏遠的來源

在空闊灰茫的視覺美感裡,注視著王攀元的畫作,實令人直憶昨日風霜,又發人深省。看著那一帆落寞的孤舟,頓時,我們再也分不清楚,所謂的人生是被掛著的「那個」,還是看著被掛著那個的「我們」。王攀元,就這樣把我們引進他的人生裡,以他一貫冷靜疏離的象徵手法,小心翼翼地繞過所有敏感的話題,沒有控訴譏諷,只是自得的訴說他的故事,繪著狗與玩伴的情節,戀著船與情人的造化弄人,運用一些形影單隻的形象視角,就好似拉開窗簾的一角,讓吾人得以從中窺視其家族恩怨、個人情感以及異地與故鄉的牽掛。

挺立於時代巨輪下的文人傲骨,以筆墨提煉的人生菁華,王攀元以作品娓娓道來其所歷經的風霜回憶,而蘊藉有致的畫作情感,無不體現一位閱歷世事長者的寬厚睿智。王攀元的創作特質有其描繪事物的深刻筆觸和洞察世事的空曠單純,一生從不聲嘶力竭,卻堅毅不屈,僅款款真心且豁達的摹繪人事,這是王攀元對於各時代與人物的認識方式。從王攀元的生平背景與作品特質的呼應,我們可以看到中國近代美術教育的學習,係如何轉折形塑到本土主體意識的創作脈絡,這種轉折特徵是很深切的。

轉身隱沒後的淒美

藝術家的創作有其內在的邏輯,同時也具有個人成長經驗的獨特性與時代影響的部分。閱讀王攀元的繪畫,我們得以重啟在經歷一世紀的雙眼中,看見那些被遮蔽住之事物的本質與真相。王攀元如何讓不存在的孤寂得以現形,透過創作建立自己和世界(人生)的認知及理解,並以此為基石向前催生推進的動能。這種自我觀照且始終如一的創制,係來自王攀元不斷凝視和外界環境之間的距離並進行參照,且持續淬鍊與濃縮自我理念後,最終,產生這些具有超越性和啟發性的感知作品。誠如王哲雄以為,王攀元孤高的性格讓他的繪畫語言不屬於那種尖酸或情緒氾濫的哀號與哭訴,而是以超然的第三者來詮釋自己的際遇。

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鍊,就能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及不同程度的效益。身世,越是孤苦,則越需要高明的表明手法,傾訴那些揮之不去的鄉愁,將那些人情冷暖領會抹成一夜奇譚。顯然,王攀元是箇中能手,一世過著清苦而困頓的他,將他的孤寂收攏成幾筆線條,將那些難以言說的悲傷,那些哽住人生的刺,解裂成像,拆卸成色,以創作執行孤寂昇華的儀式,讓那些驚愕破碎的魂魄暫時獲得棲息之地,直到遺忘的時間夠久,那些刻意隱去的淒涼才能再從這些內斂的畫裡走出來,這是讓人不捨的。

見證百年變遷的王攀元,一生曠達但疏遠的求藝之路,從傳統到現代,從寫景到寫意。直到最後才明瞭,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遺忘不了的,終究會以另外一種方式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