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游原一
我們以為世界是我們雙眼所見的模樣,事實是,我們的意識賦予我們所見的意義。《磨情幻漾》[1]一展是王玫玲(1984-)與林煌彥(1986-)二位藝術家,從個體生命經驗出發,喁喁說著自身之於人生課題的感觸,以聯展形式提出各自當前階段心得之創作展演。《磨情幻漾》指陳,「『情』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天賦,也是一生面對的課題……。藝術家藉由重複性的『點』,來表現當代人在生命的旅途中自我療癒的過程,沉澱自我並在最後找到完整的自我與歸宿。」[2]換言之,此展將展覽主軸定調於藝術家「感知人性情意」及「探索生命內蘊」的藝術敘事。筆者以為,兩位藝術家分以個人感興的生存狀態與內心精神層面作為創作方向,從自我探問感知的過程找出匿潛的主體意識,並將內在情感情愫映照於富有自我精神記憶的物質上,付與其特殊象徵意義,使理性物質與感性精神相互碰撞後,得以形塑出一種物體感悟和抒情絮語的視覺調性,係為展覽初衷。
![]() |
藝術家林煌彥與王玫玲於新竹241藝術空間。 |
![]() |
林煌彥,〈戰慄〉,Oil Canvas,90× |
參照展出作品並拾整兩人創作軌跡碎片,揭示《磨情幻漾》是以一種視域經驗的共鳴狀態作為聯展巧思,在藝術家各自保有個人長期創作語彙的脈絡基礎上,以作品並置狀態敘述之關係做一串聯,企圖在已知的條件變項,重新連綴出可能的展演圖譜。誠如展述,藝術家有意識的運用外在世界的形象旨趣,分享其所反思後的感應體會,如林煌彥的〈戰慄〉(2017)、〈喻體〉(2016)、〈絮語〉(2016),他以豹的型態關切個體情感與生活孤寂的情緒抒發,而王玫玲則選擇以筆觸抽象之路徑,點出她對於女性人生歷程階段意義的有感領會,如〈萍水相逢〉(2017)、〈浪漫細胞〉(2016)等。藝術風格看似迥異的二人,卻因〈縈繞〉與〈圖騰〉的偶遇,[3]而有了那麼一絲絲模糊卻備有共性的「斑點」標誌。盤點二人作品共性,其一,兩人均採取零碎細構的方式來推進自身創作進程,讓作品都有某種深邃謎樣的美感特質,並憑此繁複語彙替自己的生命敘事下一註解。其二,無論係林煌彥的碎筆皴點或是王玫玲的繽紛葉點,他們皆慣於在作品中大量堆疊自身的情緒狀態,為作品伏藏一個隱密的引路標誌。
![]() |
王玫玲,〈圖騰〉,複合媒材,100×100cm,2016。(圖/王玫玲提供) |
切片重組後的展覽聲調,彰顯出林煌彥與王玫玲二位藝術家自我感知的生命境地,他們係如何藉由事物(繪畫)外觀的剖析思辨,轉入自覺省思之領悟且更深入反芻生命內在的探掘。《磨情幻漾》所示知的藝術事實是,創作者怎樣通過感性和感覺的整配,將現實情境以藝術手段凝結為心象情境,再現一個自我主體如何面對生命存有的現象。或許可以這麼理解,吾人可將藝術家的繪畫視為圖像化的心情日記,創作者運用抽象思考給予畫面最多的模擬和想像,令繪畫作為理解現實世界的輸出,並予以繪畫一種非說明性的功效,一種不是讓可見的事物出現,而是讓某些事物變成可見的性質,再經此索求那未顯現事件(物)的想像空間。《磨情幻漾》係兩位藝術家真情流露的誠心告白,他們展現的是一種純粹的個人世界,他們不否定學院古典,不批判當代藝術,亦不挑起爭議的文化議題,僅仰賴這日常又輕量的展覽陳述,來架構出他們對於人生的念想。未來,就藝術家的創作初衷而言,形式與意義之間將如何生發何種變革與反思,係值得我輩俯身觀察,可預見的是,二人關於主體經驗的自我關注,其浪漫探險仍未結束……
![]() |
2017「磨情幻漾-林煌彥、王玫玲雙人聯展」展覽文宣。 |